已在青海西宁经营污水处理八年之久的江苏鹏鹞环保集团(下称鹏鹞集团),或将彻底退出西宁污水处理市场。
原因在于,政企合作破裂,双方甚至由此交恶。
鹏鹞集团的境遇并非孤例,早年已促成实施的PPP项目,近年来频频出现中途流产或政企合作双方“互撕”的尴尬局面。
第三批以及后续示范性PPP项目即将陆续在2016年推出。PPP将作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重要项目融资模式参与基建投资,成为未来中国政府投资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
按财政部《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模式的指导意见》要求,近几年推出PPP项目将着重强调“快”与“实”两个字。
但2015年4月24日,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直言,全国各地公布的PPP项目,软水,大约只有10%至20%左右的签约率。
2015年11月25日,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副处长赵成峰在北京仲裁委员会组织的PPP讨论沙龙上表示,PPP集中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各领域、各环节和各地区冷热不均的情况,他总结为“上热下冷”——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不同性质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地区,都对PPP持不同的冷热态度,呈现出“国有企业热,民营企业冷”、“基础设施项目热,公共服务方面冷”、“中东部地区热,西北部地区冷”等特征。
由政府主推覆盖能源、交通运输、市政设施、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PPP项目,签约落地率只占总数的不足两成,其遇冷背后,暴露的是政府管理机制不同步、法律保障不健全、信息公开不透明和“游戏”规则不完善等诸多亟待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政企互信不足
受国家发改委委托,2015年10月份,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完成了《关于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违约情况的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指出环保PPP项目存在六大问题,其中首要问题是企业应收账款延期或政府不足额支付,其次是特许经营合同条款有待完善和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问题等。
这些问题,在PPP热潮下的具体项目中逐一暴露。
青海西宁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是中国水务领域著名企业鹏鹞集团在2010年与西宁市排水公司签订委托运营协议的PPP合作项目。2008年,鹏鹞集团还曾以1.8亿元高价中标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的经营权。
合作初期,鹏鹞集团与西宁市政府相处还算愉快,恒压供水,双方费用结算与配合也算到位。
但2015年,双方彻底闹僵。自当年3月份以来,鹏鹞集团陆续收到13份总计高达2500多万元的巨额罚款。理由是,其处理的污水涉嫌超标排放。
鹏鹞集团认为,双方矛盾纠纷源于2012年青海省财政厅印发“青财建字(2012)76号”文件,要求省内城镇污水处理厂补贴,按实际污水处理量及运行费用执行。
这与事前鹏鹞集团和西宁市政府签订的协议规定有冲突,按原协议规定,变频供水,政府承诺保障达到设计污水处理量,若达不到,也要按设计量核算费用,这也是行业惯例。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