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纳:近一段时间以来建筑设计行业有点躁动,一方面是业务下降明显,各企业裁员减薪准备过冬,另一方面各种新思想新尝试异彩纷呈,非常活跃,同时大家对未来有些雾里看花。您研究行业这么多年,信息也比较灵通,可否给我们指点迷津、答疑解惑?
李武英:不敢胡乱指点江山,不过你的感觉真的很敏锐,这也是我的感觉,我们可以共同探讨。
这个冬天不冬眠
姜海纳:行业真的进入冬天了吗?什么时候会转好?
李武英:从近期企业所普遍反映的去年下半年新签合同额普降20%~60%的断崖式下跌,较以往确实可以称之为进入“冬天”,供水,而且有说法这还只是“初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一定会到来,但春天已然不同于以往。因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像2008年危机半年之后即反弹的行情基本不会重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推出的“4万亿元”救市被评价为“饮鸩止渴”,错过了转型的良机。本届政府当然不能重蹈覆辙,因此咬着牙也要力促经济转型。
当然投资拉动也还是要的,因此可以看到持续的报道,国家发改委一天批多少亿元的项目,某省同时开工几十个重大项目等,除“铁公基”之外,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都是措施。但对于与建筑设计行业密切相关的房地产行业来说,主要还是通过购房政策的调节来拉动,比如降低交易税、取消限购、异地贷款,近又在提以个税抵房贷等,但大多数城市由于前几年的超量建设,去库存压力较大,难以迅速复苏。
商品住宅地产市场下行,而商业、旅游、养老、文教等本身的市场原本就有限,而且这些年也透支了需求,难以支持设计院专业化规模发展。所以从市场环境来讲,设计院必须做好过冬的准备。
姜海纳:怎么准备?
李武英: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啦。还有人说,冬天好的办法就是“猫冬”,不过是有条件的,第一是你储备好了“猫冬”的粮食,第二是春天到了的时候,你能迅速恢复状态精神百倍地大干快上。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也是一种策略。不过更多的人不会安于“猫”着,所以转行、跨界、互联网+、资本+,都是眼下各种举措汹涌各谋出路的表现。
“互联网+”跨界打劫
姜海纳:那我们来一一分析这些招术。先说互联网吧,它会对设计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吗?
李武英:各行各业都在寻找与互联网的接口,设计行业也一样。但是会不会像淘宝颠覆门店,嘀嘀颠覆出租车行业一样?可以肯定地说,不会。因为所谓的互联网+,只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渠道和平台,产业互联网在性质上有根本的不同,所以还在摸索中。不过互联网大佬们认为产业服务互联网化将是未来的风口,所以对此给予了高度的热情和关注。建筑设计+互联网,不少机构或个人也在尝试,有些已初具雏形,反渗透,比如八戒工程网,有好些正在创建中,算上APP、微信平台不下几十上百个,但是现在还难言其未来。
以八戒工程网为例,借由“二师兄”的威风,它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抢占了行业互联网的先发权,受到业内资本追捧。但是由于设计服务非简单的交易行为,加上行业管理的门槛和禁区短期内难以突破,发展的路径还很不清晰。这里还有知识产权的问题,服务模式、市场容量,关键目前B2B的限制,不可能像淘宝这样的B2C具有颠覆性,这就是设计业互联网化的一个“槛”。但是会对行业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小公司和设计师个人,可以通过网上开店宣传自己承接业务,线上交流沟通线下交易O2O,设计院作为代理、中介的优势就会大为下降,供水,就为行业大洗牌辟出了空间。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