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投融资需求及影响》报告发布,结果显示,目前大气行动计划的实施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如果所需的资金投入水平无法保障,则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和全国大气行动计划目标难以实现。这份报告由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南京大学和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共同完成。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主任助理董战峰告诉《财经》记者,大气治理的投资需求很大,但很多地方没有统筹投融资方案,细化每年的投入。“前期工作中,地方政府采取了不少治理行动,但整体比较乱,投资配套没有保障。”
根据项目组测算,为了有效实现2017年大气行动计划目标,全国范围内需要直接投资1.84万亿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张力小告诉《财经》记者,大气治理的投入,恒压供水,应由中央先投入一部分资金,引导、撬动地方和企业的投资。
从中央财政投入规模来看,尽管有稳定增长,但是与实际需求相比仍落差较大,如从2013年、2014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规模来看,投资规模仅分别为50亿元、100亿元;地方政府层面,不少省市并没有配套实施的投资预算,或者配套资金较少。企业层面在设备升级改造上投入比较大,但目前没有确切统计数据。但三项投资来源综合看,大气治理的资金缺口巨大。
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大气十条”),提出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品质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品质明显好转。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并实施。
目前,环保部正在委托第三方对“大气十条”的执行效果进行中期评估,结果可能在2016年两会前公布。业界普遍对中期评估的结果比较乐观。但此份报告通过对大气治理的投资需求测算和各省的实地调研,发现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存在投资总量严重不足、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性投入、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并由此提出警示。
单纯依靠政府资金和现有融资渠道,难以满足大气行动计划实施的资金需求,反渗透,该报告建议要完善大气治理融资渠道:发征地方政府市政公债,集中社会闲置资金进入到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加快推进大气污染物排污交易,为企业污染减排提供灵活的、多样化的选择,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稳妥推进大气环境领域资产证券化,增强有关资本的流动性,增强大气环保产业的资本吸引力;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基金,政府财政投入可作为“种子资金”,运用基金运作方式促进增加社会资金投入。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确实投资巨大,但亦有回报。根据测算,“大气十条”的实施能够拉动GDP增长2.04万亿(五年合计),在抵消淘汰落后产能导致的失业人数外,还额外增加就业岗位291.13万个。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相比,京津冀地区所获的收益远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主要是因其淘汰落后产能量较大,导致环保投资拉动的正效应被大部分抵消。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管尹乐分析称,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升级要比京津冀早,淘汰落后产能的包袱就小得多。
此外,如果到2017年,“大气十条”目标达成,供水,可极大改善人群健康水平,实现寿命延长效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可避免的慢性总死亡人数分别达到3.15万人、2.80万人、0.46万人。相比于其他城市来说,重点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所获得的健康收益是大的,这与其密集的人口、污染的程度具有相关性。
原标题:大气治理所需1.84万亿从哪里来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