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全球孕育兴起。判断是否发生产业革命主要有三个标准:
“其一是否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革命,甚至导致新业态的大量出现;其二是否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三是否出现了标志性的通用技术及其对产业的渗透。”
赵昌文认为:我国“十三五”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当前全球正在进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大背景,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不论是制定产业政策还是制定产业规划都是基于比较充分的信息,但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很多信息是不充分的,或者说很多外部的约束条件是在变化的,这是大的不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标志是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等等,这些成为了产业政策和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不确定性的外部条件。基于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要对未来的一些发展趋势有一个合意的预期,同时立足于中国现有的产业基础。
赵昌文将新一轮产业革命表述为“一主多翼”,“一主”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发展和广泛深度应用,“多翼”更多强调的是能源、材料和生物技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对能源领域、对材料领域、对生物科技领域的渗透,即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及其它对相关行业的渗透。
因此,基于这样一个判断,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在于如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下促进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对其他产业渗透的过程的竞争。也就是说,在当前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决定着国家的竞争力。
新一轮产业革命将改变传统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制造方式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使发展中国家要素成本优势削弱。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预测,软水,纯水,到2020年,软化水,美国在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可能多会有30%改在国内生产,新兴经济体将迎来赶超发展的重要机遇。
也有人认为,中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后一个依靠工业化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国家,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不断的走向前沿,走向价值链高端。这就意味着包括印度在内的国家不可能再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人口红利实现工业化,因为这些国家所处的工业化时代和中国不一样。中国是30多年前才高速推进工业化,而其他国家是50年前、100年前甚至200年前就开始推进了。
这些没有实现工业化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的优势将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与此同时,已经工业化的国家竞争力反而得到加强。如果这个逻辑正确的话,中国现在的情况介乎与两者之间,一方面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在衰减,另外一方面高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这种情形即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2、如何理解构建产业新体系
什么是产业新体系?赵昌文认为:如果我们把“产业新体系”作为一个目标,从理论上可以表述为:能够适应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方向,充分发挥现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结构合理、层次明确,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当前这个时点上一定要把产业革命这个大问题大环境作为既定的一个背景。
为什么需要在这一概念中强调技术进步?因为产业革命范围太大,需要找到能够充分发挥现阶段中国的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越来越衰减,同时新的竞争力又没有形成。中国的产业发展的目标终要在全球视角下看你的产业发展有没有竞争力,这是产业新体系根本的判定标准。
如果我们把“产业新体系”作为一个任务,实际上可以从不同的具体方面进行表述。中央文件里提到了五个方面,包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基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对产业新体系,赵昌文部长认为可以从不同角度关注它,但核心是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