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建设智能“海绵城市”如何

看北京建设智能“海绵城市”如何“过关斩将”

文章出处:作者:李立
日前,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北京将以新理念、新要求规划编制北京行政副中心,以高品质、高标准建设好通州,将通州打造成一座国际一流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到底是一座什么城市?国内有无先例?国外的“海绵城市”又是怎样的?建设“海绵城市”要过哪些门槛?

通州将建“海绵城市”规模超过市中心

据了解,北京正以新理念、新标准开展行政副中心的规划编制工作,要将通州区打造成“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到底是一个什么城市?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简短地解释说:“北京将以高品质、高标准建设好北京行政副中心,按照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标准,以不低于或超过‘中心城’的水准建设好通州。北京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综合管廊覆盖率80%;主干路100%敷设市政综合管廊。”

这一不到200字的有关“海绵城市”的介绍,让人充满畅想和期待。《国际城市蓝皮书(2016)》课题组主编、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则解释说,“海绵城市”是国内外城市规划中的新理念,指通过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的过程,破解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的难题,是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的新思路。

“从某种意义上看,北京城在历史上便可视为‘海绵城市’的典范。”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史专家梁科告诉记者,北京城曾经河湖纵横、清泉四溢、稻花飘香、禽鸟翔集,从诸多地理区域的命名上便可窥见一斑。例如,北京带有“河”的地名便有“万泉河、肖家河、清河、北安河、西北旺东河、南沙河、长河湾、安河桥、昆玉河”等;带有“湖”的地名有“昆明湖、八一湖、稻香湖”等;带有“泉”的地名有“香泉环岛、玉泉山、玉泉路”等;带“沟”的地名有“门头沟、沙沟峪”等。

北京城这些“河、湖、泉、沟”的存在,客观上就是起着“海绵体”的作用,而“海绵体”则是“海绵城市”构成的基本要素。在北京城内的社区设计方面,北京的四合院都讲究绿化,院内植树种花,再加上盆栽水养的花草和院落中阶前、阶后的花圃设计,在营造庭院美景的同时,也体现了针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可供建设“海绵城市”参考。

有专业人士指出,根据王飞提出的“以不低于或超过‘中心城’的水准建设好通州”标准来看,软化水,通州的建设无疑将会充分利用五河交汇的特点,将会特别重视“生态道路”及“绿色建筑”这两种“海绵体”建设,实现人们生产、生活空间“点”“线”“面”的“海绵体”全覆盖,打造一个“海绵城市”宜居之都。

国内外正在兴起“海绵城市”建设热潮

据记者了解,我国在国家层面上早提出建设“海绵城市”是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当时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

2015年2月,广西南宁市专门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年3月27日,在住建部举行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答辩中,南宁市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随后,南宁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研究》及《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并很快付诸实施。

自从南宁市在国内开建“海绵城市”先河之后,我国陆续在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推动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以达到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的目的。目前,全国已有130余个城市制定方案,探索“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理念体现了城市排水防涝思路的转变,以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代表着未来城市建设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世界上不同国家在探索未来城市雨洪管理中或多或少也体现着“海绵城市”的理念。

#p#分页标题#e#

据媒体报道,法国巴黎如今的下水道总长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其大部分排水管道处于地面以下50米,拥有超过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且管道设计采用多功能设计理念,软水,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

在日本东京,现代地下排水系统筹建相对较晚,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并在1992年开工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的建设,该工程在2006年竣工。日本东京的这项防洪蓄水系统规模宏大,由一连串混凝土坑体构成,地下管道深达60米,号称“地下宫殿”。这一“地下宫殿”能保障东京抵御台风雨水灾害侵袭。

德国近年来推广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系统”,则是通过就地设置洼地、渗渠形成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德国利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渗渠中的长期储存,减少了因城市化而增加的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建设智能化“海绵城市”要过四大门槛

“‘海绵城市’的建设具体包括城市自然水系、城市给水、排水、防洪排涝、再生水使用、地下水回灌等等。”据《国际城市蓝皮书(2016)》课题组主编、北京市“十三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屠启宇给千龙网记者介绍,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我国未来城市发展将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

而“海绵城市”一改传统城市粗犷的雨水“收集——排放”模式,通过精细化的城市空间设计、分散式的各种城市“海绵体”布置,力争使城市具备弹性应对蓄水、净水和排水的功能。具体来说,“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在水量上,需要数字化测定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等;在水质上,也需要数字化监测不同时空分布下的水体、水质情况。

据公开资料显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人均水资源量286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世界平均水平的1/30。因此,民革中央以党派提案提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各地政府部门必须要重视相关政策文件控制目标过高、对“海绵城市”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认识、缺少与国家政策对接的地方规范、现有措施存在局限性这四大现实问题。

这四大现实问题,也是各地政府官员在规划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海绵城市”时必须跨越的四道门槛。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以党派提案形式提交了《关于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提案》,这份提案首先认为相关政策文件控制目标过高。例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就地消纳和利用70%的降雨。而这对于高密度城市,特别是老城区,绿地率低,地下空间往往已被利用,单纯依靠开发技术措施难以达到控制目标。

其次是对“海绵城市”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认识。民革中央以党派提案指出,一些地方认为“海绵城市”就是建下凹绿地。在资金、人员、认识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这些地方政府盲目上马快速建设,会造成不良后果。

“三是缺少与国家政策对接的地方规范。”民革中央以党派提案介绍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一些措施对于某些地区不一定适用。例如,可渗透铺装在寒冷地区就不适合实施,雨雪融化后渗入铺装面层和基层,会出现冻裂、冻胀的现象。

四是现有措施存在局限性。民革中央以党派提案认为,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屋顶花园都要求耐涝性强植物,对物种有限定性,因此,假如大面积推广会造成本土植物物种以及相关的其他生物物种减少。

为此,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建议,一是要修改完善相关政策文件,补充从宏观层面进行雨洪调控和管理的措施;二是要补充市政雨水管网设施改造、升级的章节;三是对于新老城区的考核指标要区分,避免在老城区的大拆大改。

同时,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要细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恒压供水,各试点城市依据地方实际特点配套制订相关指南、规范、标准细则。各试点城市综合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做好资金估算和资金安排,合理支出费用,避免资金的浪费。

原标题:北京通州建设智能“海绵城市”,要过哪四道槛?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首页
  • 净水设备
  • 软水设备
  • 供水设备
  • 污水处理设备
  • 废水处理设备
  • 水环境治理
  • 水处理药剂
  • 水处理视频
  • 客户案例
  • 技术资讯
  • 设备答疑
  • 企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