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景观设计学》专访中,冒建华从水治理领域研究到应用的技术转化,中国目前各地区水环境治理现状、重心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转变公众对于城市中灰色水务设施的认识并加强公众参与为切入点,探讨了水务企业在中国城市水环境韧性构建中的角色与责任。
冒建华, 北控水务集团水环境技术总监,流域水环境、海绵城市、智慧水务专家。
Q:如何评价目前中国的水环境治理现状?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发展非常不平衡,而且不同地域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华南地区是国家水污染考核的重点区域,这些地区项目的限定因素往往不是资金,而是如何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解决突出的黑臭水体问题,让水环境治理的投入更有效,因而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达标是华南地区项目的“刚需”。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已不再是黑臭水体治理,而是消除劣Ⅴ类水体。以江浙地区的太湖蓝藻治理为例,它已经从简单的治理技术问题演变为涉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引导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诸多领域的复合问题。而长江经济带等跨省市资源管理区域则需要协同保护与发展,考虑“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
华北地区(主要为京津冀地区)目前依然是以消除黑臭水体为主,尤其是在雄安新区建设的推动之下,河北省面对的主要是来自政绩、财政、技术等多方面的压力。
综合来看,在水环境治理问题上,一方面要重视水环境治理的阶段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节奏;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水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因为水环境问题往往复合了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多重因素。
鹤山市沙坪河综合整治工程后,市民们在龙舟公园举办端午龙舟赛。© BEWG
Q:您认为当前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技术应用领域中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水环境生态治理问题具有特殊性,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存在像中国这么严重的黑臭水体问题。极大的人口和产能规模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负荷,同时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和资源分布也让中国不同区域的水环境问题各有差异,在此前提下水环境治理技术往往都存在局限,因此针对性的研究与技术集成应用成为了水环境治理成功的关键。
其次,在水环境治理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污水处理厂提升水质处理标准后,水环境品质就能达标;二是生态基础设施的净化能力被片面夸大。整体上来看,城市环境发展水平的下限是由灰色基础设施决定的,而上限是由生态基础设施决定的。灰色基础设施是水环境治理成功的基础,生态基础设施则发挥着提高与升华的作用。当水体污染浓度较低时,植物或微生物的净化功能或许能够解决水体污染问题;而当水体污染浓度很高时,植物或微生物自身的存活都是个问题,还能指望它们起到净化作用吗?
生态系统不是用来“消减污染”的,而是用来充当缓冲和发挥调节功能的,因此应在水体得到一定的净化后,再让生态系统来发挥作用。而且,只有当污染治理到一定程度时,生态景观的作用才能突显——这也是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好,或者他们管理得更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建了某些湿地公园,环境就变好了;而是因为他们的灰色基础设施比中国完备得多,而且对于居民的环境教育普及也更到位。
再次,应用市场缺乏对于技术的必要判断能力。现在市场上有成百上千种新兴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技术,但同时存在大量片面夸大效果或者对应用环境界定不清的情况,这不但不利于推动技术发展,反而会造成业内对这类技术的不当应用,甚至造成资源浪费。
Q:北控水务对包括PPP模式在内的项目是如何进行绩效监管与评估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环保行业和生态行业都属于高风险行业,主要由国家对其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第二,PPP项目的实际成本回收与所达效果是挂钩的,若效果达不到预期就会亏本,长此以往便不会再受到资本青睐,自然会从市场上退出。而且,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约束,PPP申请门槛大大提高。
北控水务有一套自己的绩效监管体系来实行全流程管控。比如,我们成立了水环境研究院,之前是以专门的顶层设计为主,现在则会基于项目的整体绩效要求来设计整个工程体系,包括具体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应用范围,并提供合作机构建议等。在该体系基础上,进行任务指标分配,划定重点工程,再交由设计院进行细化设计。
此外,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建立了一个实时监测系统。现在不再像过去的工作流程,设计做完交给施工,施工做完交给运行,整个过程都是相互脱节的。北控水务属于投资加运营型的单位,我们对自己的运营效果负责。
例如,在高品质水生态建设综合示范项目开始之前,我们实际上已对整个区域的水质水量进行了一年左右的监测。如果监测到实际工程绩效未能达标,那么就需要对设计手段进行纠偏,从而实现对于项目整体的动态管理。
项目完成后,我们通常也还会持续监测十多年,而且负责监测的跟做前期方案的是同一批人,也就是说,这套稳定的监管机制会从工程建设管理渗透到运行管理中去,以此来保证对项目的持续跟踪与反馈。
一线管理人员利用北控水务研发的河长制一体化智慧平台对项目运营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实现了从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预报预警管理、一河一策的决策支持。© BEWG
Q:当前,公众对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灰色的“城市生命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误解,认为灰色的就是不生态的。北控水务在消除这种公众认知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打个比方,一座城市中的灰色基础设施就像人体的各个器官,我们可以把自来水厂比作心脏,负责给全身供血;污水处理厂比作肾脏,负责处理污水;如果把管网比作血管,那么自来水管就是动脉,雨污管则是静脉。
但是,为什么老百姓会将这些灰色基础设施等同于不生态呢?第一,目前灰色基础设施从材料到建设过程往往给人不生态的印象,比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厂等由于气味等因素造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造除臭设施或改建地下处理厂来解决。第二,起初,这些基础设施的选址离城市并不近,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被逐渐纳入城市建设范围内,也就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干扰。针对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尝试改变这些设施的运行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些设施向公众开放。比如,北控水务提出“ECOPARK+水厂”的理念,将这些设施向社会开放,让环保设施与社会相互拥抱。
在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中,我们不会一味强调“五污合一”这类生涩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通过营造生活场景让公众体验环保设施。比如,我们希望市民可以了解到,地下污水处理设施不仅几乎不会对周边社区带来消极影响,还可以对垃圾、污泥等进行协同处理,形成能源供给系统,利用余热、余电营造高品质地暖球场、新能源汽车充电场等环保设施;利用污水处理净化后的部分新生水可建造恒温泳池;利用部分地上空间可建设城市“P+R停车场(无缝驳接停车场)”,并结合地上景观,设计可供市民参观的环保教育游线,使大家直观地了解这些设施在提升城市水环境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意义。
通过场景体验的形式,使水务设施成为市民日常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能够为人所见、所用。© BEWG
再者,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基础还有赖于广泛的公众参与。目前,在中国,水环境治理的费用远远超过环境保护教育的投入。在广东的一个项目中,我们正在尝试将部分运营费用专门用来奖励沿线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鼓励大家进行河道垃圾清理和污染行为监督;同时建立当地的环保志愿者组织,并从运营经费上予以支持。试想,如果大家都直接往河道里扔垃圾、倒污水,那即便花十倍的钱来治理也未必能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公众参与的手段,使水务设施成为市民日常生活当中的场景元素,能够为人所见、所用,大家自然也就乐于接受了。
Q:近年来北控水务参与并领导了许多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的课题研究,能否向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目前,北控水务的科研课题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国家课题,例如十三五水专项“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质水生态建设综合示范项目”中主持和参与的几个课题,即是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构建一个具备高连通性、高开放性的,拥有蓝绿交织体系的城市生态空间。当前,中国少有由水生态环境治理企业主持的研究课题,一般仅为参与;北控水务希望更多地参与到前沿性研究当中,率先进行企业转型与探索。
另一类是北控水务的自主立项研究课题,以支撑企业发展战略,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为主要方向,每年会有2000万元左右的经费投入。
这些研究的输出成果主要有三种形式:
1)理论技术 以十三五水专项“城区景观河流水系连通与北方地区典型黑臭河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为例,其研究成果会形成一套规范的技术指南体系,该体系既能对水系治理过程中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指导,还可为雄安等新城建设提供借鉴。
2)示范性工程 通过北控水务中标的实际工程,将一些技术成果以实践的方式展示出来,打破以往课题研究多限于理论总结的局面。
3)智慧管控平台 我们希望能够将从规范标准到实际建设和运营数据转化的整个过程集成于一个信息化管控平台之中,实现大数据应用管理、使用者智能感知以及与智慧城市的对接等。
Q:北控水务还相继成立了水环境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未来城市研究平台等。这一系列学术研发平台构建有怎样的目的?
这一系列学术研究平台的构建行动是以北控水务“双平台战略”为基础的,即同时建立轻资产平台和运营平台。目的是将北控水务的投资能力、技术能力和运营能力进行示范性整体展示。“双平台战略”的核心在于领先的技术能力。自2016年起,我们开始整合投资及技术体系,着力培养具备技术与投资综合能力的团队,只有投资、技术与人才三者并重,才能持续推进水环境相关业务的发展。
我们希望将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践项目中,真正打通产学研的通道,这同时也满足了共赢的合作需求。然而,目前中国水环境治理领域内的此类通道尚未被完全打通。究其原因,一是参与的企业太少;二是科研机构的课题立项与企业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差异,很多研究成果只能被束之高阁;三是研究人员普遍缺乏研究成果产业化转化的途径,我个人认为产业化的核心推动力之一在于资本的加入,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起步时期往往都需要借助资本加速其发展;四是研究人员个人抗风险能力低,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技术的产业化转化非常困难。创新、创业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你不能让研究员拿着自己的身家去搞项目。
因此,北控水务提出做一个“科技弹射器”的理念,在对研究成果进行技术研判和前景展望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成果转化的平台,从资金到技术应用再到企业管理全面支持个人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