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 承担着黄河上游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甘肃省紧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任务,主动作为,先谋先行,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在推进系统保护治理,提升黄河水源涵养能力上,甘肃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污染现状调查,绘制入河排污口“一张图”,强化黄河流域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船舶码头等领域污染治理,国家和甘肃省监测的黄河流域14条河流34个断面的水质优良比例由94.1%改善至9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改善黄河上游生态质量
黄河甘肃段包括黄河干流、渭河、泾河、湟水、北洛河6个水系,重点河流包括渭河、泾河、洮河、马莲河等14条,黄河干流全长913公里、占黄河全长的16.7%。沿黄河流域是甘肃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468毫米,是全国平均降水量的73%;人均水资源量和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660立方米和222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甘肃沿黄河流域既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带和生态带,也是文化遗存丰富、生态类型多样、产业门类多元的发展要素聚集区。
甘肃沿黄河流域涉及甘南、临夏、武威、兰州、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庆阳9个市州,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国土面积的34.3%;流域内总人口2075万,占甘肃省总人口的78.4%。
自2011年起,甘肃省天水、定西两市先后与陕西宝鸡、西安等5市区试点建立了渭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宁夏签订了两省区框架协议,探索建立黄河干流、泾河、葫芦河等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甘肃省玛曲、迭部、卓尼、天祝、肃南5个县被列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加快推进;省内筹集资金7000万元,在肃南县、甘州区等7县区启动祁连山内陆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基本实现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重点地域和禁止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生态保护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 先发力、带好头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流经市域150.7公里,其中城区47.5公里。黄河兰州段流域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05亿立方米。东西高差151米,是黄河上游比降最大的河段;河面宽度在150米至1000米之间。黄河兰州段共有20多条支流。城区地形狭长,两山对峙、大河中流,造就了独特的山水城市景观和全国最长的滨河景观带“百里黄河风情线”。
长期以来,兰州为保护治理黄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黄河兰州段干流水质状况良好,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干、支流主要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工程即将全面建成,新建和维修加固段防洪标准均达到百年一遇。
兰州市正在实施总投资超过66亿元的黄河干流防洪治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黑臭水体治理、积水点改造、河洪道生态水系治理五大类项目,加大黄河保护治理投资力度,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铸魂、民生为本为思路,将黄河风情线打造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
推进生态保护 构筑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在甘肃境内“两进两出”,流经913公里,其中流经甘南草原433公里,共补给黄河总径流的11%、源区总径流的58.7%,约60%的黄河水来自兰州以上河段。重要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态功能,决定了甘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近年来,甘南州聚焦“五大生态”、构建“十大环境”,大力实施甘南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推进甘南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等一大批生态工程,竭力“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了“全域无垃圾”目标。通过多年的努力,甘南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明显,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护,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监测调查,甘南州森林草原土狼、狐狸、猛禽、鹿、羚羊等野生动物数量较十年前明显增多,黑鹳、天鹅等珍稀鸟禽数量猛增,高寒草甸物种丰富度每平方米达到18—31种。甘南州湿地面积由2004年以前的17.49万平方公顷恢复到目前的48.89万平方公顷,扩大了近2.8倍,特别是曾经三次干涸见底的尕海湖湖水面积已恢复到1.5万余亩,平均水深约1.5米。
另据水文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五年间黄河流经玛曲段,在致密优良的草甸草原和高山灌丛强大的水源涵养功能作用下,水量补给大幅增加,平均入境流量51.09亿立方米、出境流量133.42亿立方米,径流量比十年前平均增加18.6%,入境水量提高了9.68%,出境水量提高了31%。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