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工程应用脱节 土壤地下水

科研与工程应用脱节 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需落地

文章出处:作者:李立

  让土壤修复行业期待了两年多的土十条,终于还是把悬念带进了十三五,但也让接下来5年的前景更值得期待。

  根据2015年11月公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软水,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中央预计投入将达30亿元,占到中央环保科技预计总投入的10%。相比十二五,这是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而进入法律和政策驱动阶段,十三五释放的土壤修复市场需求不仅有量的增长,也存在个性化,呼唤实用、有效、经济、绿色可持续和多样化的修复技术。期盼多年的产业蛋糕一旦落下来,能不能接得住、接得稳是个考验。

  我国当前土壤地下水修复科技研发和技术运用主要的问题有哪些?未来的研发资金该怎么用,才能使修复技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支撑修复产业发展?

  修复技术为何落不了地?

  在一定程度上是科研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与起步阶段对应的技术需求与管理支撑尚缺乏针对性研究

  十三五土壤地下水修复科技发展规划专家小组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广贺曾表示,相比大气和水,水处理,土壤地下水修复科技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研发目前大的问题是什么?来自产学研领域的专家们意见比较统一:大问题是科研与工程应用相脱节,一些研发出来的技术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廖晓勇表示,部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定位偏重基础研究或重复性工作,没有针对实际需求做研究。另外,我还感到修复企业对科技的认识还有一定问题,没有真正重视科技的价值。

  中国环境修复研究院的大数据显示,由于以房地产开发为驱动力,水处理,我国70%左右的土壤修复项目采用了稳定固化、填埋或水泥窑焚烧等技术。在业主和修复治理企业眼里,这3种技术都相对简单,在固废领域已很成熟且广泛采用。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骏指出,在修复技术的装备化、标准化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由于研发出的技术在大型修复工程的落地还不够,也就谈不上对修复中技术应用情况深入地建立后评估体系。

  关于研发出的修复技术究竟为什么落不了地?专家们的视角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李喜青认为,一是过去技术研发的主体是院校和研究所而非公司,前者在实用性技术研发方面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受评估体系的影响动力不够强;二是由于能进行长期示范的场地很难找,致使示范工作做得不够;三是主管部门考核不严,研发主体的压力不够大。

  12

  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首页
  • 净水设备
  • 软水设备
  • 供水设备
  • 污水处理设备
  • 废水处理设备
  • 水环境治理
  • 水处理药剂
  • 水处理视频
  • 客户案例
  • 技术资讯
  • 设备答疑
  • 企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