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12月12日,在由中国建设报、中国城科会中小城市分会主办的“第二届新型城镇化暨中小城市发展大会”上,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徐海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就像“盲人骑瞎马,走到哪儿算哪儿”。
‘底数不清’
“中国其实是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市政市容委副总工王维平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众多城市已经开始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1993年,北京率先制定《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对“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实行分类收集”;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
据了解,20多年来,全国每年在垃圾分类上投入的资金,不少于百亿元,然却收效甚微。以北京为例。仅2011年北京市内30%的小区,在垃圾分类方面,财政投入即达4亿元,而垃圾的实际收取量却不足产生量的10%,垃圾分类处境“尴尬”。
徐海云对此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烦琐的、长期的、也需要一定投入的持续工程,我国现有的投资体制,尚不利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开展。
首先,目前,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每个城市对垃圾分类都说不清楚。比如,软化水,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每年收多少,缺乏有效统计。北京市和广州市虽有这方面的调查数据,但还缺少废品具体种类的数据。
其次,现实情况认识不清。目前每个城市都需要了解现实的分类状况,差距在哪里,其次再是确定具体目标。
后,对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的真实情况,没有搞清楚,而常常听一些传说,这些传说经过几次传说以后,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徐海云指出,其实,我们国家垃圾分类资源化水平比任何国家都要高,软化水,已经不能再高了,提再高的目标,就可能搞不下去,必然面临失败。例如,欧盟今年易拉罐回收率争取达到75%,2020年达到80%,相比我们国家是多少,水处理,肯定是接近100%,可惜没有统计数据。
‘形式主义’流行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垃圾分类,都表现出很大的重视。无论是长安街,还是北京西站,分类垃圾桶摆放的密度,可以说是全世界第一。”徐海云认为,其实这是在搞形式主义,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我们要实事求是的弄清楚现在的状况,如果即不清楚起点,也没有具体目标,更没有实现目标的手段,只是盲目的放一些垃圾桶,反而会产生更多的垃圾。”徐海云指出,对于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应采取定点定时收集的策略。两个贴着不同标签的垃圾桶放一起,几乎起不到将资源拿出来的效果,应将它们拉开几米、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后实行定点定时收集,才算真正的垃圾分类。
“从微观的视角来看,社区是重要的垃圾分类节点,”北京环卫集团副总经理罗伟建议,为保障垃圾,从源头开始,正确分类,应由保洁人员、垃圾分类的指导员、收废品人员、把垃圾清运到垃圾楼的清运人员以及搞分类人员,五支队伍,协同起来。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