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八大红利。
第一,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人口红利可以用抚养比来描述。中国社科院蔡昉副院长研究指出,人口抚养比 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GDP 增长率增加 0.115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人均 GDP增长速度有27% 来自于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贡献,可以把它看作是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口红利消失,在经济 规模扩张的同时,劳动力供给数量下降,劳动力成本就会上升。当前,法定劳动力存量在减少,再加上二胎放开后,抚养比会加速上升,这会使得过去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不再存在。
第二,工业化结构红利逐步消失。过去30年,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可直接大规模复制生产能力的原材料型重化工产业产能,逐步接近工业化需求的天花板,虽然市场对这些产业产品的需求仍会继续增长,但当前存量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年内不建新产能,也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意味着资源型产品需求增长放 缓,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下跌,效益大幅度下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新兴产业对创新的依赖性大,可复制性差,难以接替传统重化工产业支撑经济高速增长。
第三,生产率红利逐步消失。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课题组的测算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0~200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43%,金融危机后的2008~2012年降低到20%左右。从历史长周期分析来看,基于原始创新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依赖于技术创新的速度。在宏观经济层面,技术创新并没有引发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加速提升,也就是说,没有出现经济增长的加速度。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呈现周期性波动状态,不存在持续的加速度。这是内生研究开发为主导的创新模式支撑经济增长的规律。因此,即使我们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也不可能抑制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必然带来的增长速度下降。生产率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有很多,至少与以下因素紧密相关:结构转型导致生产率增长率增长快的制造业占比下降;生产率增长率增长慢的服务业占比上升;技术引进红利缩水;管理创新红利下降。
第四,改革红利缩水。随着改革深入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普惠式的改革潜力基本释放殆尽。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既得利益集团或阶层的利益,改革难度加大。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促使地方政府冲动型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下降。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透支财政支出,导致债台高筑; 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和招商引资,过度开发和出卖土地,导致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严重超前开发,生态环境过度透支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在财政资源上,过去30多年的经济超高速增长是在透支未来。下一步改革,这种业绩性增长冲动将会失去动力,即过去的改革导致地方政府具有增长冲动,新的改革将会抑制地方政府的自发冲动。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和公平的改革,会抑制社会精英收入的增长。改革开放初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主旋律。这种实质上的增长文化,激发了社会精英发家致富的热情。强调社会公平的改革,将对既得利益者造成一定影响,比如财富向国外转移等,这都不利于国内经济增长。
第五,生态环境红利消失殆尽,形成经济增长硬约束。目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严重跨越生态红线和环境有效负荷阈值,生态环境红利基本消失殆尽。如果继续遵循过去的生态利用方式和废弃物处理方式,将会严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换言之,生态环境已经对经济增长形成了硬约束。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在偿还 过去生态环境负债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成本将会大幅度上升,恒压供水,进而降低经济增长能力。
第六,资源红利消失。比如石油70%以上靠进口;铁矿石70%靠进口;铜矿90%以上靠进口;天然胶90%靠进口;水资源极度短缺。2013年以来,国际石油和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随着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的复苏,未来的资源价格还会上升,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成本也会持续提高。依靠低价国内资源,特别是土地、煤炭和水资源低价格红利的高经济增长,将会因为资源红利的消失,难以为继。
#p#分页标题#e#第七,城市化红利缩水。随着城市人口基数增大,以及农村自身发展和相对收入的提高,以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为标志的城市化将呈现放慢趋势。这既对生产率增长率有影响,也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有影响。
第八,净出口红利缩水。处于“后更年期”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净水,对中国产品需求能力降低。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中低端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这将会影响净出口增长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是负贡献率。
八大红利的消失或缩水,增加了经济下行的压力。那么,“十三五”节能战略的思路是什么?
通过节能制度改革与创新,运用价格等市场经济手段和技术标准等行政法规手段,进一步加大高耗能产业落后产能和落后用能产品的淘汰力度,实现结构优化。
通过政府直接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综合措施,鼓励支持用能技术和产品创新。
通过管理创新,全面健全节能法治体系,构建先进的基于“互联网+”的节能监管与考核体系,实施一批依靠技术创新的节能重点工程,普及智能化能源管理与服务体系,实现的管理节能。
备注:2015年12月19日,中国工业节能服务产业联盟在京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中国社科院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齐建国主任做了重要演讲。现转载刊发于《环境经济》第168期的发言整理稿,以飨读者。
原标题:齐建国:八大红利消失或缩水,对节能行业意味着什么?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