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环保”信号?未来环保行业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和突破?为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请他们从几个角度进行解析。
关键词1:“1:“三位一体”治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着力抓好减少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加强煤炭清洁利用,减少散煤使用,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
同时,将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反渗透,对排污企业全面实行在线监测。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对记者表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尤其是雾霾治理,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读报告全篇,但凡提到治污,基本都会提到治霾。同时,将治霾效果与百姓感受进行挂钩,也体现出政府治污考核逐渐向结果导向转变。”
“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行动中,雾霾显性度高,和公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公众感受深刻。同时,近几年国内雾霾频发,俨然成为百姓的一块‘心病’,因此治霾已经成为打好环保攻坚战的先锋‘堡垒’。”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要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更强,但危害程度并不弱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张益表示,未来“十三五”期间,地方省市一些污染严重的场地会开始尝试启动修复试点。
“但相对于治霾和治水来说,土壤修复在‘十三五’期间仍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大规模发展还有一定难度。起步阶段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求数量,而是要把产业基础做牢做实。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做好土壤污染调查;第二,要进一步做好修复技术储备;第三,要进一步做好法规标准建设。”张益强调。
关键词2:绿色标准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绿色标准应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其本质是用绿色观念引导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终形成绿色产业链。如何界定绿色?那必然需要绿色标准。”蓝虹表示。
张益提出,在环保领域内,绿色标准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完善。首先,环保标准仍处于“多头管理”的局面。环保部门主要管理污染控制标准和环保品质标准,住建部主要管理工程建设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管理工程项目标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主要管理产品标准,等等。此外,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也会出台一些产品和技术标准。简而言之,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标准体系。
“在这种情形下,各种标准层出不穷,难以统一,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协调难度也很大。在实践中,水处理,经常出现一个现象:谁出标准、谁设门槛、谁来使用。比如,环评单位一般只参照环保部发布的相关标准。这种行业自画‘小圈子’的行为,反渗透,对整个环保行业发展和绿色标准建设弊大于利。”张益认为。
西安迪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